水滴沈鵬:堅守初心,讓每個人都有保可醫 | 創新無邊界
本文來源:創新工場微信公眾號(chuangxin2009)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水滴公司創始人沈鵬有很多個身份。他曾參與美團外賣的創建,曾是觸電住院的病人和幫員工籌救命錢的熱心同事,還是一個特別的創業者。
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評價說,沈鵬一方面執行力很強,有優秀的運營能力;另一方面,他有堅守使命的決心和人文情懷。這兩者的結合,塑造出一個獨特的創業者。
水滴公司從誕生起,就是為解決社會問題而出現,甚至到目前還處在虧損狀態。這中間遇到了很多坎坷,“是願景讓我們堅守下來”。
沈鵬說,“當一家公司奮鬥方向非常清晰的時候,它是沒有邊界的。在未來,只給病人提供錢是不夠的,水滴可能會成為一家為生命科學賦能的企業。”
▍生命脆弱,被電住院看到人間百態
水滴公司的創業理念,來自於多年前開復老師在一次演講中的觀點,他說:“決定人類命運方向的不是科技本身,而是科技所承載的人性溫度。”因為獨特的個人經歷,我對這句話深有感觸。
中國保險業已經有70年了,但是中國人身險的覆蓋率只有10%左右。雖然中國的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,但很多人的保障水準都是最基本的,他們面對大病的時候,絕大多數人沒有任何抵禦能力。
小學五年級時,我因為調皮爬電線杆不小心被電傷。治療期間,我在燒燙科室的病房中住了8個月。同一病房也都是燒傷病患,有的需要大面積植皮,有的甚至嚴重到需要截肢。
在醫院裏,我看到了一場大病如何快速消耗掉一個家庭的積蓄,當時的我內心五味雜陳。那些因家庭貧困無力承擔的病人是最慘的,不單要承受身體的病痛,還有之後生活的重擔。
生命是很脆弱的,你永遠不知道第二天會發生什麼。2016年初,美團外賣的一位同事,父親一個月前重病去世,母親又腦動脈瘤破裂出血,資金匱乏使得醫治迅速陷入困境。
這位同事不得已向我求助。我用了一個比較原始的方式,寫一段文字,放了他的支付寶帳號,發送到微信朋友圈和公司的群裏,號召同事們給予支援。
但其實這種籌款效率是非常低的。由於不夠便捷和透明,用了近1個月才籌夠所需的款項,同事的母親差點錯失最佳治療時機。
這件事引起了我很多思考,也讓我回憶起之前住院的經歷。我開始關注中國的醫療和保障體系,希望探索如何高效透明地為患者籌款。
這一年,我就從美團離開創建了水滴公司。公司成立的第一天,我和幾個小夥伴就在討論一件事,公司的使命是什麼?那一天我們討論來討論去,最終將這句話確定下來:“用互聯網科技助推廣大人民群眾有保可醫,保障億萬家庭。”
我們把這句話貼到公司的各個角落,讓每一個新加入的同事都能看到,讓每一個人知道我們為什麼而奮鬥。就像“水滴”這個名字一樣,我們希望用聚少成多、水滴石穿的力量,讓社會變得更好。
▍A輪融資艱難,被質疑“什麼時候賺錢”?
2009年開復老師創建創新工場時,我還在讀大四。當時看到新聞一下就被打動了,我有一個一閃而過的念頭,如果有一天我創業,一定會爭取工場的投資。
水滴公司2017年的A輪融資並不容易,當時資本環境不太好,我聊過的基金大概有上百家,得到最多的回應是,什麼時候賺錢?
但是水滴公司從誕生第一天起,我們就是為了解決一個社會問題出現的。水滴籌2016年7月啟動,本質上想做一個免費的互聯網個人大病求助工具,所以我們堅持網路大病籌款0服務費,而且在相當長時間裏以救助金方式幫用戶承擔了支付管道手續費,這肯定是不賺錢的。甚至,到目前為止水滴公司還處在虧損狀態。
最終,A輪是創新工場和騰訊、藍馳聯合投資的。現在想來真的很感恩,工場做出了長期的判斷,給了我們足夠的支持。
過去三年半裏,我們做水滴互助,有8000多萬的用戶參與了互助計畫,他們有70%的人是第一次參與保障。有8000多個家庭,得到了水滴互助會員們均攤超過11億的醫療互助金。
我們也創辦了中國目前最大的大病籌款平臺——水滴籌,免費幫助100多萬個貧困家庭,籌到了近250億的治病錢,共2.8億用戶參與捐款。
我們還做了水滴保險商城,聯合保險公司共同打造了高性價比健康險、壽險、意外險。累計有近2000萬投保者,絕大部分是在25到30多歲的年輕人。
▍只給病人提供錢是不夠的
過去三年多,我們探索了水滴互助、水滴籌、水滴保險商城、水滴公益四個業務。在努力的過程中,也是遇到了很多的坎坷。但最難的時候,是願景讓我們堅守下來。它驅使了我們不忘初心地奮鬥。
一家公司最重要的是想清楚為什麼而奮鬥,當奮鬥方向非常清晰的時候,創新是沒有界限的。
水滴公司本質上是在做提升效率的事情。即使沒有水滴籌,一個人因病致貧,他會向親朋好友籌錢。但沒有互聯網工具的時候,走街串巷、挨家拜訪式的籌錢,成本是很高的,借錢難、借急用錢更難,很多人都有親身感受。但借助互聯網工具,可以更快速地把需要的錢籌到,更高效率地解決醫療資金問題。
我時刻都在想,科技如何助推我們更好地實現使命,讓大家在生病的時候能夠有治病錢。
或許在未來,只給一個病人提供錢是不夠的,我們可以對接更多的靠譜的醫療服務方和生命科研機構,讓大家用更低的費用,享受到更好的診療。
未來或許有一天可以通過生命科學技術,更好地做藥物研發,更快速實現C2B的藥物生產。我們常說對症下藥,但是現在的藥物還遠遠達不到這種功能。如果我們能將每個人更精細化的病症情況提煉出來回饋給藥企,是不是能夠讓患者恢復的更好?
科技打開了水滴公司的邊界,未來我們可能會成為一家為生命科學賦能的企業,推動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,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。